1936年,长白山脚下的第一株山葡萄在凛冽的寒风中扎根,开启了长白山酒业集团的近百年传奇。
从日本资本家的初创酒厂,到吉林省轻工业厅接管的民族品牌,再到如今集研发、生产、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现代化集团;
长白山寒地山葡萄酒承载的不仅是酒液,更是一部东北山野的奋斗史诗。
2003年,“中国山葡萄酒”被列为吉林省首批生态食品,成为东北农业产业化的标杆。
一代代酿酒师以“视质量为生命”的信念,将长白山的野性与匠人的细腻融于一杯酒中,让这片寒地的馈赠,化作舌尖的惊艳。
说到这里,不得不说产地对原料的重要性。
在中国,有很多葡萄产区,各具特色。
吉林长白山产区,与世界顶级冰酒产区同属同一纬度带的核心腹地。
北纬45°,有最利于冰酒和寒地葡萄酒原料生长的自然环境。
长白山脚下,火山灰土壤与寒温带气候交织,冬季严寒达-40℃;夏季短暂却光照充沛。
这里的山葡萄品种(如公酿一号、双优、双红、双庆)天生桀骜。
极端的昼夜温差让山葡萄在霜降后浓缩糖分与酸度,果皮厚实、单宁饱满,形成独一无二的“寒地风味”。
正是这种“矛盾”,催生了酿酒师对风土的驯化——通过补糖与脱臭酒精的精准调配,将野性转化为平衡的优雅。
寒地山葡萄酒的诞生,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
它的酿造始于一场与自然的约定。
每年寒露霜降,葡萄园刚披上薄薄的一层银霜,酿酒师需在接近零下的气温中手工采摘。冰晶凝结的果实,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压榨,仅保留浓缩的果汁精华。而被驯化后的“山葡萄酵母”,则保留了野性中的那份细腻。
这一刻的坚守,是对“天时”的敬畏,是对“地利”的馈赠,是对“人和”的回报,更是对品质的执着。
原酒转入长白山酒业集团生产基地地下橡木桶酒窖中储存,在橡木桶中陈酿少则2-3年,多则4-5年。低温慢熟的环境,让单宁柔化、酒体圆润,赋予“宝石红色酒液”深邃的层次感。
每一批酒需经酿酒师数十次品鉴,直至达到“香气浓郁、结构丰满”的标准,方允许装瓶。
“神韵之地,天赐之福,美酒出自长白山!”
它适合围炉夜话时与亲友共饮;
也适合独自静品时光的厚重;
愿这一杯,敬自然,敬岁月,
更愿这一杯,敬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你。